2006年3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为故乡喝彩
本报记者 陈卓

  这是全省第二轮修志现已出版的篇幅最长、质量最好、花钱最少的一部佳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志办”)主任杨金荣这样评价。近日,浦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浦江县志(1986—2000)》(以下简称“续县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慎重修志给人耳目一新
  这是1990年《浦江县志》的续志。
  自1999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以来,167位主要撰稿人和8位编辑人员共同努力,数易其稿,历经5个春秋才得以完成。据了解,续县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创新,新设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政要务、思想道德、县城乡镇等卷,还将能源、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居民生活、语言、风尚习俗、书画、风景名胜旅游等内容单独成卷。全书共9篇50卷202章648节,约150万字,通过大量系统、全面和翔实的文字、图片、数据等,记叙了1986年至2000年浦江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历史。
  此次出版的《浦江县志(1986—2000)》,封面是蓝印花布图案,浦江县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县志主编何保华用了6个字形容它“朴素典雅协调”。而不少专家则评价其为“耳目一新”来形容。

  大政细节彰显法治进步
  何保华介绍说,将“思想道德”作为单独的一卷编进县志里,是该续县志在全省的首创。
  这一卷被认为是广义上的道德法制建设的缩影,分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文明城镇单位创建等5章。这些内容,绝不是“见物不见人”,往往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讲到“热心公益事业”这一部分,书中就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包括“杭坪镇寺坪村老人吴彰楼为人义务采药治病,省吃俭用修桥铺路造亭40年不辍,先后修复和铺设道路8公里。”
  较1990版县志而言,续县志还加重了“公安司法”部分的分量。在1990版县志中,“公安司法”的内容有1.6万字,包涵了公安、法院、检察院和司法局,分机构、社会治安、案件审理、司法行政和监所等几节;而续县志则分出“公安司法”和“检察审判”两个专业卷,有4.4万字内容。另外,续县志中的“司法改革”部分编入了第28卷“政治体质改革”中,分为“公安改革”、“检察审判改革”和“法律服务制度改革”3部分。“这样可以使‘公安司法’和‘检察审判’两卷内容的脉络更集中明晰。”何保华说。
  在具体内容上,续县志也有不少“新鲜”的东西。比如在“公安”部分,书中讲到“2000年刑事技术破案65起”,引入了运用刑事技术侦破案件的新概念。而有关治安处罚、重大火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数量、审查起诉案件、审结刑事案件分类、罪犯身份年龄与性别构成、案件执行等表格,书中也一应俱全。不少典型案例的选编,也让这些章节有了生动性和贴近感,还能给老百姓的法制观念以启迪。
  县里有特色的法治事件在续县志里也都有体现。“1986年以石宅乡周坞口村为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试点。是年,将农村山林防火灭火列入乡规民约。”这讲的是浦江的农村义务消防队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明显。“到2000年底全县有农村义务消防队223支3669人,灭火水龙216台,消防泵59台,水带1124条”。
  纵观续县志,出现了法律服务所、立案监督、行政审判、审执分离等近15年来新出现的法治名词,这些一一反映出法治的进步和变迁。

  “小人物”立传现亲民情结
  一手拎起茶壶仰头就饮,另一只手中紧握着开路工具;虽然一身尘土与油腻,却盖不住脸上欢欣的笑意。这张《开路者》的照片,1999年摄于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如今跳跃在续县志开头几页的彩图里。也许我们不知道照片上这位主角姓甚名谁,但我们记住了浦江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小人物”。
  “以人为本”的风格,在续县志中显得格外鲜明。
  拿48卷《人物》来说,“人物传按照实事求是和‘生不立传’的原则,着眼于人民群众,不以人的地位等级立传”。何保华说,在入卷人物的选择上,他们目光的着重点落在了普通群众,民间艺人、火腿师傅、泥水匠、赤脚医生、村支书、乡干部等均有涉及,事迹感人至深。
  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资料故事,县志编纂人员不仅到相关部门寻找档案资料,还上山下乡,到这些人物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开会出差总是拎着一只红的‘锦包袋’,长年穿着那两件土里土气的衣服,以至有次到县城看病,有人以为他是‘讨饭佬’。村民也说他是‘思想精通,家里精空’。”上世纪70年代末,中余公社冷坞大队支部书记薛茂铨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劈山改地造田,闻名全县。这段话是村民对他的生动回忆。刚开始写薛茂铨的时候,文字资料少得可怜,县志编纂人员就到当地招集薛茂铨生前的亲朋好友以及知情的村民座谈,最后还真收集到了不少鲜活的素材。
  《浦江县志》,成了每个浦江人心中最亲切的一本书。